3月29日晚間,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下稱《規劃》)的通知,這是首個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中醫藥五年規劃,《規劃》統籌考慮醫療、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國際合作等中醫藥發展的重點領域,提出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設置15項具體發展指標和11項工作專欄。
3月30日,太安堂、貴州百靈、龍津藥業、盤龍藥業等多家中藥上市公司應聲漲停。包括中金證券、國金證券、華安證券、天風證券等多家券商認為上述《規劃》有助于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利好中醫藥行業發展。
國金證券分析師袁維認為,《規劃》明確提出了15大主要發展指標,落實中醫藥疫情防治中的地位,推動中醫藥行業健康高質量發展,也將推動創新中藥注冊審批優化,國際銷售或將成為中藥發展新增量。
貴州百靈總經理牛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規劃》也對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高水平中醫藥傳承保護與科技創新體系、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中醫藥領域改革以及強化中醫藥發展支撐保障等內容作了說明,釋放出發展少數民族醫藥、推進中藥科研創新、優化中藥注冊審評、提升中藥質量控制水平等重要信號,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
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2021年國家藥監局累計批準12款中藥新藥上市,數量超過過去4年總和,數量創近5年新高。實際上,近年來我國也在推動中醫藥創新,包括推動創新中藥注冊審批優化,中藥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等。對于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強調,應堅持把原創的中醫藥理念、經驗和現代科技相結合。
中醫藥發展迎來新機遇
《規劃》指出,有效應對多種健康挑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更好發揮其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中醫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中醫藥優質醫療服務資源總體不足,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較薄弱,中西醫協同作用發揮不夠,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和應急救治機制有待完善,傳承創新能力有待持續增強,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質量仍需提升,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政策體系需進一步健全。
上述即是《規劃》出臺的背景。而梳理相關政策可以發現,《規劃》是逐步細化推進的過程。
2021年3月,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中,第四十四章第四節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等內容。
緊隨《綱要》而編制的《“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中, 關于中藥發展,重點突出中藥產品創新、產業技術突破、醫藥制造能力系統升級,發展目標為中成藥“走出去”取得突破。
各省市的“十四五”醫藥健康發展的規劃也紛紛出臺,其中都對中醫藥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根據不完全統計,專門發布“十四五中醫藥規劃”的省區市有11個,各省區市依據地域特點發展中醫藥。
光大證券分析師林小偉認為,《規劃》的提出,使得中醫藥行業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而且此次是國務院首次印發中醫藥發展規劃,落地意義重大,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能夠科學有效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規劃》主要任務中明確要“發展少數民族醫藥”,加強少數民族醫療機構建設,提高民族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少數民族醫藥服務能力;加大少數民族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優勢病種研究力度,有效傳承特色診療技術和方法;加大對少數民族醫藥的傳承保護力度,持續開展少數民族醫藥文獻搶救整理工作,推動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等。
牛民認為,上述《規劃》對少數民族醫藥的發展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解讀文件也就如何發展少數民族醫藥進行了單獨梳理。少數民族醫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苗藥是我國六大民族藥之一,苗藥產品以其功能獨特、療效確切、副作用小,擁有廣闊市場前景,其獨特價值和發展潛力有望得到進一步發掘和驗證。立足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貴州省苗藥產業蓬勃發展沃土,《規劃》中關于發展少數民族醫藥的后續落實將為貴州百靈等民族醫藥企業整體發展創造良好政策條件?!迸C裰赋?。
助力中醫藥企業“走出去”
《規劃》也提出,加快中醫藥開放發展,逐步完善中醫藥“走出去”相關措施,開展中醫藥海外市場政策研究,助力中醫藥企業“走出去”。推動中藥類產品海外注冊和應用。
《規劃》提出積極參與全球衛生健康治理,推進中醫藥參與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分享中醫藥防控疫情經驗;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實施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推動社會力量提升中醫藥海外中心、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建設質量,依托現有機構建設傳統醫學領域的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
并提出,指導和鼓勵社會資本設立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基金;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高質量建設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推動中醫藥海外本土化發展,促進產業協作和國際貿易。鼓勵發展“互聯網+中醫藥貿易”。逐步完善中醫藥“走出去”相關措施,開展中醫藥海外市場政策研究,助力中醫藥企業“走出去”。推動中藥類產品海外注冊和應用。
光大證券稱,在“一帶一路”建設和龍頭企業積極拓展海外業務的背景下,中醫藥傳播國家和地區數從2015年的183個提升到2020年的196個,累計建設了超4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2018年-2021年,我國中藥材及中成藥的出口額穩步增長,年化復合增長率達4.8%,2021年達到12.7億美元的規模。2020年以來,中醫藥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國際認可度顯著提高,預計我國中藥出口將保持較快增長。
目前,相關上市公司也在積極布局國際化,如同仁藥業、以嶺藥業等。
疫情期間,連花清瘟膠囊是海外健康包中的項目之一。2022年1月26日晚,以嶺藥業公告顯示,利比里亞成為連花清瘟在非洲第7個獲批上市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連花清瘟已在俄羅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科威特等27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注冊批文或進口許可,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此外,該藥在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獲準進入新冠肺炎定點醫院。
不過,張伯禮也指出,中醫藥走向國際,需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中醫藥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首先應練好內功,加強高質量研究,拿出高級別證據。我們有了證據后,更需要用現代語言將中醫藥發揮作用的機理闡述清楚。另一方面,東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中醫藥“走出去”的關鍵是對中醫藥文化與思維的認同。中醫學的基本理念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藥治病具有多靶點的特點,這些還需進一步得到世界的認可。